产品号码 | FOV-801024A |
---|---|
比例 | 1/32 |
产品名称 | 第653重装甲歼击营 331号车 "猎虎"(德国,1945年) |
国家/地区 | 德国 |
系列名称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物料 | 树脂 / 聚碳酸酯 / 聚氯乙烯 / 铝合金 |
重量 (克/安士) | 900 克 / 31.5 安士 |
尺寸(毫米/英寸) | 255 x 166 x 71 毫米 / 10.05 x 6.54 x 2.8 英寸 |
彩盒尺寸(毫米/英寸) | 360 x 200 x 187 毫米 / 14.18 x 7.88 x 7.36 英寸 |
作为一辆坦克歼击车,令人畏惧的"猎虎"诞生深受其前身之一——三号突击炮的深刻影响。与坦克不同,坦克歼击车的主武器安装在车体内,更多时候采用与主车体完全封闭整合的装甲战斗室结构。从纯粹经济角度考量,由于所需零部件更少、工时更短,自行火炮的造价远低于配备动力炮塔的坦克,维护难度也低于传统坦克。此外在战时条件下,修复受损坦克炮塔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行政资源,才能令战车快速重返战场。负责装甲部队建设的德国军械局(Waffenamt)为此提出革命性解决方案:建造和维修无炮塔战车将更加高效经济,即便战损也只需换装新火炮而非整体大修。
1941年夏入侵苏联后,德国国防军积累了丰富作战经验。闪电战设计者们首次遭遇采用倾斜装甲的T-34坦克时措手不及,经常要在己方坦克无力应对时采用临时战术。而苏联将原本作为野战炮的122mm火炮改装为机动反坦克武器,首见于1942年12月登场的SU-122突击炮。作为回应,军械局最终研制出威力惊人的12.8 cm Pak 44 L/55反坦克炮。虽然该炮在中近距离性能与前辈8.8 cm Pak 43相当,但在1800-2700米以上超远距离反坦克作战中更具优势,能在敌方坦克进入射程前实施打击。
随着东线战事持续,面对苏军列装火力更强、装甲更厚的新型坦克,德军亟需开发新一代装甲战斗车辆。曾为德军设计多款战车的保时捷公司获得了在虎II坦克底盘搭载12.8cm火炮的重要项目。其悬架系统相比竞争对手亨舍尔的产品更易制造,零部件更少且占用底盘空间更小。为此首批下线的11辆猎虎均配备保时捷悬架以求快速交付部队。但实战报告显示,71吨重的猎虎导致该悬架故障频发。最终后续车辆全部改用亨舍尔扭杆悬架系统,虽然成本更高且工期更长,却显著提升了这款末日战车在战斗环境下的耐用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