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历史
自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后,原本在俄罗斯大草原上进攻顺利的德意志国防军,终于在加强防御的市街建筑物与区域中遇到城镇战困境,所以认为有必要生产用作支援步兵的重火力战斗车辆。当时国防军只有突击步兵炮33型(Sturminfanteriegeschütz 33B;StuIG 33 B),就是以150mm SIG 33榴弹炮改装在3号坦克的底盘上(Panzerkampfwagen III)。该型突击炮作为摧毁斯大林格勒建筑物的唯一火力,不过仅24辆并且有一半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
1943年初以四号坦克底盘发展用来替代步兵炮33型的灰熊式(Sturmpanzer IV Brummbär)自走炮登场,但是德国国防军还是认为不够,还是需要支援步兵的自走炮,但是装甲要更厚火力要更强,所以就产生了以虎式战车为底盘搭配210mm榴弹炮的构想。
1943年9月克鲁伯就以虎I坦克的底盘作为设计依据,然后将车体送往亨舍尔进行底盘的组合,最后再到阿凯特完成车体上层结构。原型车在一个月后被送往希特勒面前过目。量产第一台车体在12月开始移交到了隔年1944年2月20日阿凯特就完成了3台突击虎式炮车。
由于工期被延后,希特勒在4月19日之前都没要求量产的数量与速度要增加,不过已经有12辆突击虎式炮车的战斗室与火炮已经准备好要安装了。8月的时候阿凯特又完成了3辆重制的突击虎式炮车,原本计划在9月20日之前再完成另外7辆搭配380mm迫击炮德突击虎炮车,因希特勒已经在8月20日会议中被面呈过。
终于在9月中完成了10辆突击虎炮车,年底又完成了5辆。希特勒这时战局转败,希望寄托在一切新式武器,所以对突击虎炮车打算进行特别的运用,还预计每个月至少要制造300发突击虎炮的弹药才够用。当东部前线德军还在为陷入胶着状态战局想要提供曲射火力支援的武器,后来听说新武器是海军380mm反潜深水炸弹发射器改装成火箭炮版的自走迫炮车,一时之间前线部队傻眼了。有官兵说突击虎自走炮简直是“插着树桩的怪物”。
战斗纪录
突击虎是用来支援步兵的重装车辆,帮助步兵攻击顽抗的敌军碉堡或强化据点。不过等到突击虎上战场的时候,德军情势已经转为守势,反而本车主要用于防御战。
二战后期,德军一共组建3个突击虎连:第1,000连,第1,001连以及第1,002连。本来预计一个连配14辆突击虎,结果最后一个连只配4辆。第1,000连于1944年8月13日成军,主要参加镇压华沙起义,连原型车都加入了镇压的战斗,而且这些个突击虎也就真正的发挥它们攻坚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