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以后航空史专家笔下的重要命题。
"零"式战斗机的成名,与它的设计师堀越二郎分不开。20世纪30年代前后,他曾访问过意大利、英国、美国等诸多航空强国参观学习。此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而结合日本本身的技术水平设计飞机,因此开创了日本航空工业创立、发展初期的功绩。1935年,他设计的三菱96式舰载战斗机便以其机动性著称,"零"式是继其后发扬了新的技术特点的出色战斗机。
1939年3月16日第一架原型机试飞,随后以"12试舰战"试验代号投入试生产,在横须贺航空队测试。1940年7月24日,日本正式以"零"式11型代号少量生产共64架。随后派出13架飞机前往中国战场试用,进驻武汉汉口机场,1940年9月13日与中国空军的伊-152、伊-16-10展开空战,取得胜利。此后,该机先后派生出21、22、32、53、63型等多种改型。至战争结束,共生产10425架,是当时日本生产最多的飞机。
"零"式战斗机采用新颖的机翼外形设计,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水滴形透明封闭座舱罩和整流型副油箱的战斗机。但是,为了尽量减轻重量,机上许多部件都尽量造得单薄,破损冗余量很低,而且它没有带自封的油箱,一旦中弹便造成大火,进而飞机解体。在其出现初期,以其机动性和火力,盟军其他机种无法与之抗衡,直到1943年以后美国的P-51、F6F、F4U、P-38逐步投入战场后才打消了"零"式的气焰。及后由于日本穷途末路,其成立的"神风"自杀特攻队中也以"零"式为主力机种 。